醫學論注

腸連黏引起之腸閉塞--預防治療之一例

                                                                            中醫師 柯宗卿

      腸閉塞在中醫與「關格」所描述之症候較為類似,其發生原因很多,如腸部之食積燥尿、蟲積、血瘀氣滯、氣虛血燥、腸連黏、腫瘤等均可能引起。  除腫瘤外,腸連黏所引起的腸閉塞最為惱人,因其常因患者之飲食、生活、身體狀況而反覆發生。  筆者於八十二年底曾治療一病例,有效預防其腸閉塞再次發生,其病史與治療過程如下:

姓名: 王吳XX 性別:女 年齡:七十三歲

一、病史:

1.        於民國七十八年二月因直腸腫瘤入院開刀割除

2.        八十年九月因疝氣再度入院開刀。

3.        八十二年七月間某日突然劇烈嘔吐,緊急入院,因考慮病者體弱不適宜開刀,採取保守療法,一方面抽取上逆之腸胃液,一方面通腸,約十天,大便才又恢復順暢出院﹔但到十月上旬,劇烈嘔吐又發生,經診斷為腸閉塞,但此次保守療法不能立功,遂在十月中旬再開刀,並於十一月上旬出院。患者經三次腹腔開刀,體能變弱,體重變為三十九公斤(原為五十四公斤) ,在臍上左邊,即橫結腸轉下降結腸處,仍有黏黏,不割除是因主治醫師判斷尚不至於造成腸蠕動障礙,且割除後可能造成更大之黏黏,並囑患者必需保持大便順暢,必要時可配合中藥治療。

二、治療目標:

患者出院後,即使借助西藥仍不能保持大便順暢,有時稍有不適如感冒、倦怠等馬上又造成一、二天不大便,據患者描述,上兩次之劇烈嘔吐前,並非不大便,只是覺得大便較不順暢,長時間累積而發生,因此如何預防其腹腔復原時間因組織增生產生更大範圍之腸連結,及保持良好之蠕動,仍為首要之目標。

三、治療過程: 出院後十天左右初診

1.        初診: 患者體重三十九公斤,腹部薄弱、納差、弦脈、舌光滑少苔﹔因體能變差,早起時稍不注意就會打噴嚏、流鼻水,時常感冒,飲食很小心,重視均衡營養,並攝取足量之高纖產品,並定時服用軟便藥,但仍覺大便不甚順暢,很怕又突然發生劇烈嘔吐。開結通下。不外乎三承氣法,但考慮患者體弱氣虛,用純苦寒下法恐傷正太過,有所不宜,此時憶起曾在啟業書局出版之「急腹症證治」中記載腸黏連緩解湯,主要用於輕型之腸粘黏或部份之腸閉塞,其組成如下:

厚朴

三錢

木香

三錢

烏藥

三錢

萊菔子

三錢

桃仁

三錢

赤芍

三錢

芒硝

二錢

番瀉葉

三錢

        此方以烏、朴、香、萊菔下行滯﹔桃、芍活血化瘀﹔番硝瀉下通腸,對於預防腸連結及增加腸蠕動應是很好的配合。但考慮患者之體弱氣虛,將原方修改如下: 

木香

二錢

烏藥

二錢

厚朴

二錢

枳實

二錢

桃仁

三錢

牡丹皮

二錢

赤芍

二錢

大黃

一錢(後下)

何首烏

三錢

黃耆

五錢

石柱

一錢

 

 

         此方亦可視為大承氣湯合大黃牡丹皮湯之加減,一以活化血瘀,加入木香、烏藥以助腸之氣動,加何首烏以濡腸滋陰,加黃耆以固表,加石柱以補五臟氣﹔仍用生大黃是考慮雖有「大苦大寒,其用走而不守」之缺點,但其治「心腹痞滿,二便不通,並能推陳致新」仍無它藥可取代者,其缺點可加重補藥以監制之。上藥十帖,以每週五帖之量,連服二週,據患者之描述,服藥後之三到四個小時即覺腹腔腸子開始振動,使得排便得以順暢。筆者並思想此種連自身都可以感覺到的振動,應是防止腸黏連的大原因之一。

2.        二診: 患者反應口乾,胃口仍差,察其舌光華少苔,為顧其胃陰,原方氣藥劑量減少,並加入生地、麥冬、玄參等滋陰藥,並沖服麥牙、神曲。

3.        往後即以此方為基礎加減,以每週三帖,連服六個月。六個月後,囑其遇大便不順時才服用,平常飲食不只注意蔬果之纖維,尚需多服用五穀之纖維,如糙米,燕麥之類﹔早晚須作腹部運動,方法為平躺,吸氣入丹田,閉氣提肛使腹部充滿氣,再以雙手分別按摩腹部,用外力使腸部得以充分蠕動。

4.        至今約有兩年,患者除偶爾大便不順再服該藥外,腸胃保持正常,顯示腸黏連沒有擴大但原黏連處,據患者表示仍感覺存在(在服藥之後,該處有被向下拉之感) 。

後記: 上方為大腸氣湯和大黃牡丹皮湯加減而成,全方主旨在鼓動腸之蠕動,增加腸液,活化血瘀,推陳致新,成功的防止患者在腹腔復原時因組織增生可能產生之腸黏連擴大,事實上在筆者經驗中大黃牡丹皮湯之加減對腹腔之慢性發炎有很卓越之效果,治療例子甚多,現舉二例介紹如下:

1.        病患: 黎XX 女性 十七歲

初診: 二週前上吐下瀉,一天數次,到西醫院服藥打針止病,立止。但幾天後腸胃開始不適,時瀉時止,自覺左腹臍上有氣聚突起,按之甚痛,噁心感。脈滑,舌白滑苔,此可能因止瀉藥用得太早,腸胃仍有濕熱餘毒未清所造成的後遺症,形成一般之所謂休息痢。

處方:

大黃牡丹皮湯

4g

葛根芩連湯

4g

藿香

1.5g

厚朴

1.5g

木香

1g

一天三服,三天份。

二診: 服藥後,下痢噁心,腹痛打抵已無,但仍覺左腹臍上有稍微之壓痛感。 處方:

大牡丹皮┼湯

g

葛根芩連湯

g

敗醬草

2g

薏苡仁

2g

一天三服,三天份。 此後患者因感冒而來拿藥,謂前病已癒。

2.        病患: XX 女性 三十歲。

初診: 左側小腹在鼠蹊部上有拘急,壓痛感,時好時壞,已有幾年,斷斷續續發生,在疲倦、睡眠不足時尤甚,發作時心情鬱卒,影響工作情緒。脈弱,舌苔質正常,由於患者前幾年曾有卵巢炎,也曾有過腸胃炎,有好長一段時間服用抗生素與止痛劑。目前斷斷續續服用止痛藥,服之則痛緩,不服又發生,困擾不已,因其病在腹部,有壓痛或拘急感,判斷可能為卵巢炎或輸卵管炎,因大便正常,排除腸胃炎之可能。

        處方: (一日量)

大牡丹皮湯

4g

當歸芍藥散

6g

川棟子

1g

一天三服,三天份,囑其若腹瀉,為服藥之關係,不用緊張。

        二診: 服上藥,拘急感及疼痛明顯減輕,無腹瀉,但白帶增加。

        更改處方為:

大黃牡丹皮湯

5g

當歸芍藥散

5g

蒼朮

1g

川棟子

1g

一天三服,三天份。

        三診: 患者來時心情開朗,多年來困擾得以減輕,囑其繼續服藥至少一月,患者欣然配

  合。

參考資料:

一、急腹症證治 啟業書局

二、本草備藥

三、醫宗金鑑

四、解剖生理學(消化系統的構造與功能) ,徐氏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