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炮製
  一、中藥的炮製

    炮製是指根據中醫中藥理論,按照臨床用藥和製劑、調配的不同要求,以及藥物的自身性質,對原藥材進行修治整理或特殊處理的一項製藥技術。由於中藥材大多是生藥,其中不少藥材必須經過特殊的炮製處理,才能更符合治療需要,充分發揮藥效。因此,按照不同的藥性和治療要求而有多種炮製方法。有些藥材的炮製還要加用適宜的輔料,並要注意操作技術和講究火候,正如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笙•總論》所說:「凡藥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說明炮製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藥效,而少數毒烈性藥的合理炮製,更是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藥物炮製法的應用與發展,已有很悠久的歷史,方法多樣,內容豐富。

 二、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炮製,古稱「炮炙」。據《說文解字》:「炮,毛炙肉也。」;「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可見早期的炮製主要是用火加工處理藥物。中藥炮製是隨著中藥的發現而產生的,原始人用火來烤炙食物,並逐漸把熟食知識用於處理藥物,從而形成了中藥炮製的雛型。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隨著藥物品種的增多,用藥經驗的豐富,臨床要求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降低副作用,推進了中藥炮製的發展,並促使炮製方法的多樣化,從而使炮製內容超出了用火處理藥物的範疇。現在所說的炮製,「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製」字則更廣泛地代表了各種加工製作技術。

     中藥炮製的發展,不僅在歷代本草著作及方書中有所記述,而且集中反映在歷代的炮製專著中。《黃帝內經》中記載有治半夏、播製左角髮等炮製藥物,顯示出中藥炮製的萌芽。漢代以前的《五十二病方》所收錄的 280多值醫方中,記述的炮製方法有炮、炙、燔、鍛、細切、曬、酒漬等。漢代的中藥炮製技術已有較大的發展,《神農本草經》序錄強調了藥物生熟炮製,「并各有法」,標誌著炮製理論開始形成,並列為早期藥性理論的一項內容。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記載炮製方法有蒸、炒、炙、鍛、炮、煉、煮沸、火熬, 咀、研、銼、搗膏、酒洗、酒浸、酒煎、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等。

     南北朝劉宋時代,雷學總結了前人的炮製經驗,撰成《雷公炮炙論》三卷,是我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專著,記述了藥物的各種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鍛、浸、飛等,其中蒸分為清蒸、酒浸蒸、藥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烏豆汁煮等,對後世中藥炮製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所述許多炮製方法至今仍有指導意義。到了唐代,中藥炮製更為人們所重視,《新修本草》、《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了許多藥物的炮製方法,使中藥炮製的內容更為豐富。宋代《太平聖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官修醫藥著作也十分強調中藥炮製的重要性,將炮製列為法定的製藥技術,對保證藥品質量起了很大作用。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笙•總論》中將炮製方法分為火製、水製、水火共製三類,「火製四,有鍛、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製三,或漬、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製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對於炮製的作用,指出「酒製升提,薑製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使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製除劣性降下,米泔製去燥性和中,….」。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大多列有「修治」一項,收列前人的炮製記載,介紹當時的炮製經驗,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內容此已有的幾種炮製專書更為豐富,至今仍為研究中藥炮製的重要資料。繆希雍撰《炮灸大法》一書,主要反映了當時具體炮製方法的應用,亦部分介紹了雷學《炮炙論》的內容,其卷首云:「按雷公炮製法有十七,曰炮,曰熞,曰膊 ,曰炙,曰煨,曰炒,曰鍛,曰煉,曰製,曰度,曰飛,曰伏,曰鎊,曰摋,曰曬,曰爆,曰露是也,用者宜如法,各盡其宜。」所云「炮」,即將藥物埋於灰火至焦黑;「熞」,即烘烤藥物;「膊」,即以火燒藥物使之乾燥;「炙」,原為將藥物烤黃或加輔料炒;「煨」,即將藥物埋於有餘燼的炭火中,慢慢煨熟;「炒」,即指採用麩皮炒、米炒、酥炒、酒炒等;「鍛」,即將礦物藥等放在火上燒令赤紅;「製」,即製藥之偏性,使之就範的泛稱;「度」,即度量藥物的長短或大小;「飛」,即指「研飛」或「水飛」;「伏」,即將藥物按一定程序放火中處理,並經過一定時間達到要求;「鎊」,原指一種多刃的刀具,此指利用這種刀具,將堅硬的藥物如羚羊角、犀角等鎊成薄片,以利製劑;「摋」,即將藥物打擊粉碎;「曬」,即曬;「曝」,即在強烈陽光下曝曬;「露」,即用露天而不加遮蓋的暴露方法炮製藥物。這可以說是對炮製方法的大總結,其中的大多數方法仍被今天炮製藥物所採用。

     清代,著名本草《本草綱目拾遺》在其附方中收載了許多炮製方法。炮製專著有張仲岩的《修事指南》,是書以《本草綱目》為基礎,收列藥物232種,較為系統地敘述了各藥的炮製方法,條分縷析,闡述較明,並有發揮。

     炮製是藥物在應用前或製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過程,大多數中藥都要經過炮製後才能應用。炮製的目的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增強或改變藥物性能:許多中藥經炮製後可以增強藥性 ,提高療效。如蜜炙款冬花,由於蜂蜜的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羊脂炙淫羊藿可增強其補腎壯陽的效能 ;酒炙黃芩可增強其清上焦熱那的效能;柴胡、香附等經醋製後有助於引藥入肝,更有效地治療肝經疾病。還有許多藥物經炮製後可改變藥物性能,使之更能適合病情需要。如地黃生用涼血,若製成熟地黃則性轉微溫而以補血見長;生薑經煨製不僅能減緩發散之性,而且能增強溫中之效;大黃本為沉降之性,酒製後則能使其上行前清上焦之熱。

    2.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川烏、草烏毒性較大,生品內服易於中毒,經用甘草、黑豆煮後則毒性大為減低;巴豆、續隨子瀉下作用劇烈,宜去油取霜應用;常山用酒炒,可減輕其催吐的副作用;半夏、天南星、附子 、馬錢子等的炮製目的,也都是為了減少其毒烈之性。

    3.便於製劑和貯藏:礦物、動物甲殼及某些種子類藥材,要進行粉碎處理或其他炮製方法,利於有效成分經煎煮溶出 ,並便於製成各種劑型,如自然銅、磁石、穿山甲、虎骨、珍珠母等;許多植物類藥材經過加工切成段、絲、片、塊等飲片,有利於分劑量調配;有些藥物在貯藏前要進行烘焙、炒乾等乾燥處理,使其不致霉變、腐爛。

    4.使藥物純淨,利於服用:藥材採收、保存過程中,常混有泥土、雜質,或保留有非藥用部分,必須經過純淨處理,去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以保證藥物的淨度,並使用藥劑量準確。如根類藥材應洗去泥沙,除去蘆頭(殘莖),皮類藥材應剝去粗皮(桂皮),枇把葉要刷去毛,蟬蛻要去頭足,動物類藥材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藥物,應採用漂洗、酒炙、醋炙 、炒黃等處理,以矯味矯臭,利於服用,如海藻、肉從蓉當漂去鹹味腥味。

 三、炮製的方法

    炮製的方法走歷代逐漸發展和充實起來的,參酌前人的記載,根據現代實際炮製經驗,炮製方法大致可分為五類,即:修製、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其他製法。

1.修製

(1)純淨處理:採用挑、揀、篩、簸、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使藥物清潔純淨。如撿去合歡花中的枝、葉,刪除批把葉、石韋葉背面的絨毛,刮去厚朴 、肉桂的組皮等。

(2)粉碎處理:採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藥物粉碎 ,以符合製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如牡蠣、龍骨搗碎便於煎煮,川貝母搗粉便於吞服,犀角、羚羊角鎊成薄片,或銼成粉末,便於製劑和服用。

(3)切製處理:採用切、鋤的方法,把藥物切製成一定的規格,便於進行其他炮製,也利於乾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 ,並使藥物有效成分易於溶出。根據藥材的性質和醫療需要 ,切片有很多規格。如天麻、檳榔宜切薄片,澤瀉、白朮宜切厚片,黃耆、雞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圓片,肉桂、厚朴宜切圓盤片,桑白皮、批把葉宜切絲,白茅根、麻黃宜側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塊等。

2.水製

    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藥材的方法稱為水製法。水製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藥物、軟化藥物、調整藥性。常用的有淋 、洗、泡、漂、浸、潤、水飛等。這裡介紹三種常用的方法 。

(1)潤:又稱悶。根據藥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浸潤、晾潤、蓋潤、伏潤、露潤、包潤、覆潤、雙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輔料潤透藥材,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藥效的前提下,使藥材軟化,便於切製飲片。如淋潤荊芥,泡潤檳榔,酒洗潤當歸,薑汁浸潤厚朴,伏潤天麻,蓋潤大黃等。

(2)漂:將藥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覆換水,以去掉藥物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稱為漂。如將昆布、海藻、鹽附子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等。

(3)水飛:係藉藥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藥材極細粉末的方法。將不溶於水的藥材粉碎後置乳缽或碾槽內加水共研,大量生產則用球磨機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攪拌,較粗的粉粒即下沉,細粉混懸於水中,傾出;粗粒再飛再研。傾出的混懸液沉澱後,分出,乾燥即成極細粉末。此法研製粉末既細,又減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飛揚損失。常用於曠物類、貝甲類藥物的製粉,如飛硃砂、飛爐甘石、飛雄黃等。

3.火製

(1)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黃、炒焦使藥物易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藥性,種子類藥物炒後則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炒炭能緩和藥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止血的功效。還有拌固體輔料如土、麩、米炒的,可減少藥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如土炒白朮、麩炒枳殼、米炒斑蟊等。與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習稱燙 ,藥物受熱均勻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

(2)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部,以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的炮製方法稱為炙。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酷、薑汁、鹽水、童便等。如蜜炙黃耆、甘草可增強補中益氣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強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強疏肝止痛之效,鹽炙杜仲可增強補腎功能,酒炙常山可減輕催吐作用等。

(3)鍛:將藥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鍛燒,使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藥效。堅硬的礦物藥或貝殼類藥多直接用火鍛燒,以鍛至紅透為度,如紫石英、海蛤殼等。間接鍛是置藥物於耐火容器中密閉鍛燒,至容器底部紅透為度,如製血餘炭、陳棕炭等。

(4)煨:利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藥物,置熱火灰中加熱至極或紙焦黑為度,可減輕藥物的烈性或副作用,如煨主薑、煨甘遂、煨肉豆蔻等。

4.水火共製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藥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莞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藥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有些藥物經反覆蒸曬,才能獲得適合醫療需要的作用。如何首烏經反覆蒸曬後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藥物鍛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後不僅易於粉碎,而且輔料被其吸收 ,可發揮預期療效。如醋淬自然銅、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4)潬:是將藥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藥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類藥物的乾燥處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馬齒莧、天門冬以便於曬乾貯存。

5.其他製法:
    常用的有發芽、發酵、製霜及部分法製法等。其目的在於改變藥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藥物更趨效高質純。如稻、麥的發芽,發酵法製取神麵、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製霜 ,法製半夏等。